科技探索者论坛 科技行业的最新趋势和技术讨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回复: 0

升迁障碍的职场晋升技巧有哪些?如何预防? _ 《大学》之怀疑与思辩一:河南帝师先生与‘心远地自偏’辩论会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
发表于 2024-10-15 19: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升迁障碍的职场晋升技巧有哪些?如何预防?  https://www.richdady.cn/
狗狗食欲不振神兽萌萌在哪朱雀国家森林公园深圳现环保一条街国际商报华工科技园
本人皮肤有点点白
完了再想想自己,  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间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答案很明显,梦的主角是他,但是,我就是这样敏感的一个人,
         

   
  《大学》之怀疑与思辩一:河南帝师先生与‘心远地自偏’辩论会
  1.心远地自偏(115941557)2014年3月18日 20:15:41 朱熹说:“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此章内自引淇澳《诗》以下,旧本误在诚意章下。”朱子把《诗》卫风淇澳之篇,从诚意章下面移到这里,可谓深得其旨。本章内容分为三个小节,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许多注家把各句拆开来解释,显得支离破碎,不得其要。现在,我们先来对全章作一整体的了解。不要胡乱引申。至善,指修明自己的灵明德性,让人民能自新其德,达到最好的境界。哪里把着重点放在利害呢?而是放在人的灵明德性的修养上。
  河南帝师先生说:《大学》内容,是一个整体,有它自己的逻辑关系,这是一定的。但是,年代久远,残缺、错误在所难免,所以我们在解读《大学》等书的时候,就要掌握《大学》一书的出发点、撰著格局,来领会到作者的本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读懂《大学》,读的出《大学》作者,要讲而未能展现出来的内容,这是其一;其二,《大学》一书的“至善”,并不特指“自己”、“灵明德性”。《大学》一书里面的“至善”,如果我们按照原著没有特指性来理解,“至善”应该包含我们人类(每一个人)所能力及的一切。认为应该把“放在人的灵明德性的修养上”,只是后世的一家理解、一家之言而已。不必测度前人,借此约束后人。
  心远回复:
  其一,刘先生既然承认《大学》是一个整体,然而在解析之时,各章各句却各自为政而解得支离破碎,可见未得其要。既未得其要,承认便是,改正便好,却责任全推给‘年代久远,残缺、错误在所难免’,这样不妥。既然认为‘残缺、错误’,那么怎么能做到‘要掌握《大学》一书的出发点、撰著格局,来领会到作者的本意’呢?既然认为能做到,那么,不就是承认了《大学》经过唐代特别是宋代程朱的整理,已经形成完整的文章了吗?何其自相矛盾也?文本解析尚且不清楚,就要‘读的出《大学》作者,要讲而未能展现出来的内容,’岂不是未学走就要跑呢?其二,心远所言‘至善,指修明自己的灵明德性,让人民能自新其德,达到最好的境界’,本就没有特指‘自己’,刘先生何其眼拙也!而是包括了使人民能够自明明德即新民在内,‘在明明德、在新民’达到最好的境界,这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下文所说的‘明明德于天下’即‘平天下’。怎么叫‘原著没有特指’呢?刘同学文本解读之不力,还有待用功呀。《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不过是一‘明’字贯通始终,‘在明明德’是自明己德,‘在新民’是使民能自明其德而焕然一新,‘在止于至善’是‘明明德于天下’,文理贯通,血脉一贯。刘先生既然不识全篇大旨,自然无法看出。至于其他的发挥,还是立足于文本之后,再说吧。‘约束’人的,不是别人的‘一家之言’,而是自己的见识未明呀!!
  河南帝师先生再复:
  第一,《大学》本是一个整体。什么叫“一个整体”,整体,必由多个不同部分共同组成才是。本人,现在只讲到“传”第四章。心远网友,如何界定我的讲解一定就“各章各句却各自为政而解得支离破碎,可见未得其要”呢?
  第二,《大学》一书,本来就“年代久远,残缺、错误在所难免”,刘某何曾推卸责任?何必推卸责任?
  第三,做到‘要掌握《大学》一书的出发点、撰著格局,来领会到作者的本意’一定不等于“承认了《大学》经过唐代特别是宋代程朱的整理,已经形成完整的文章了”。因为刘某认为,程朱整理,对于《大学》的文意完善,卓有其功,而远未达到“已经形成完整的文章了”这个地步。心远,何必攀污刘某心意呢?要待解析,请心远,稍安听我接下来的解析便可。
  第四,心远明明说“心远所言‘至善,指修明自己的灵明德性,让人民能自新其德,达到最好的境界’,本就没有特指‘自己’,这里两个自己,难道不是心远同学说的吗?刘某何曾眼拙?
  第五,心远说: 包括了使人民能够自明明德即新民在内,‘在明明德、在新民’达到最好的境界,这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下文所说的‘明明德于天下’即‘平天下’。刘某认为: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人世百态,不一而足。企图以“明明德”,就能“平天下”,我认为未免幼稚。只有在“止于至善”上面,包含而不仅仅只有“明明德、新民”,再容纳无际之法门、无量之道场,才能真正的“平天下”。再说,《大学》原本,并未将“明明德、新民”纳入“止于至善”之中,心远同学,何必如此自以为是。即便程朱如此理解,刘某也不信然。
  第六,《大学》三纲八目,有“明”字味道,并无“明”字核心。“明明德”,包含而不仅限于“自明己德”。“新民”,有亲近大众(关爱民众)和自新革新两种理解,而与前文的“明明德”有照应关系,并无特指“使民能自明其德而焕然一新”的意思。“止于至善”,是包含“明德”、“新民”而共同追求的结果而不仅仅只是“明德”、“新民”。三者并不同指一个事物,而是前后并列的纲目,心远同学,如何不能识别呢?
  2.心远地自偏(115941557) 2014年3月18日20:44:15:止,就是达到至善的境界而不再迁移的意思。‘止于至善’,就是‘明明德、新民’都要达到至善的境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谓人民当身有安居也。商王的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广阔达千里,这是让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缗蛮黄鸟,止于丘隅。”黄鸟虽是个微物,尚晓得为其身找得安居之处也。(‘丘隅,岑蔚之处’,指深茂的草木丛。)“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对于居处,连小鸟也晓得当有安居之处,人为万物之灵,其所止岂可不如小鸟乎?!故人所当止不仅在身有安居,这还不够;更在心有安止——止于至善也。第一句讲人当身有安止之处,第二句讲鸟儿也知道身有安止之处,第三句承上二句讲,人知身有安止,只是和鸟儿一样,是不够的,所以,人当知心的安止,就是明明德达到至善的境界——止于至善。
  河南帝师先生说:《大学》的“止于至善”,我的理解,指的是---达到至善的境界(人们都期盼的幸福生活),而没有“不再迁移”的意思。因为人们对至善的境界,或者说对人们都期盼的幸福生活的要求和衡量标准,是不断进步、不断深化的。如果我们在解释“止于至善“含义的时候,加进去了“不再迁移”意思,就从此有束缚大家继续追求进步之嫌,其用意何在,不得而知。《大学》一书,古人以鸟寓人,不应该端指“更有心有安止”、 “人当知心的安止,就是明明德达到至善的境界——止于至善”。因为这样解释,自我而狭隘,是极端错误的。
  心远回复:其一,刘先生前面说‘如果我们按照原著没有特指性来理解,“至善”应该包含我们人类(每一个人)所能力及的一切’,后面又说‘《大学》的“止于至善”,我的理解,指的是---达到至善的境界(人们都期盼的幸福生活)’。这就是文本解析不力而师心自是,而且脱离了《大学》全文的主旨。‘明明德于天下’,就是‘止于至善’。全文皆围绕此中心‘明明德、新民皆止于至善’来阐述,所以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刘同学当再多读几遍。  
  其二,朱子曰:‘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所以,这个‘不再迁移’是指不脱离不退转于‘至善’境界来说的。而不是刘先生自以为是所认为的‘不进步、不深化’。文本解读,一直是刘先生的弱势呀。刘先生又说:‘有束缚大家继续追求进步之嫌,其用意何在,不得而知。’自己解读有误,却以私心揣度他人,其用意又何在?唉——。其三,孔子明言‘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便是说,鸟尚且知‘身有安居’,人为万物之灵,岂可人不如鸟,当然应知‘身有安居’,然又不止于此,更在‘心有安止’。身心俱得其所止,何‘狭隘’之有?莫非刘同学门缝里看人——看扁了?孔子此处之‘人’,本就指广义之人而言,人人明明德而止于至善,又如何是‘狭隘’呢?刘同学看到井口便以为天乎?谬之极也。
  河南帝师先生再复:
  第一, 心远同学,刘某一直认为“至善”应该包含我们人类(每一个人)所能力及的一切’,又说‘《大学》的“止于至善”,我的理解,指的是---达到至善的境界(人们都期盼的幸福生活)’。你有何依据,就认定刘某“这就是文本解析不力而师心自是,而且脱离了《大学》全文的主旨”了呢?
  第二, ‘明明德于天下’,就是‘止于至善’。全文皆围绕此中心‘明明德、新民皆止于至善’来阐述,所以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刘某认为,无论是心远同学这么认为,还是程朱这样认为,刘某认定这样理解,将会贻误后世,大矣。这样理解是极其错误的。
  第三, 朱子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朱子这样的理解,我自能原谅他老人家的盲点。然而,心远同学,难道不知道对待向“止于至善”这样的愿景而言,这里的“止”和“不迁”,尚涵盖有端正的进步与向上的意味吗?对待人民的愿景和期望,我们坚持的原则是:保持信仰和刺激进步的统一。朱子未明,我能明之,即便朱子复生,也会笑,而对心远这样的愚守之徒,也将久久鄙视尔。
  第四, 刘某再次重申,“止于至善”,应涵盖人民生活、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所谓“各得其所,各正性命”,若只将“止于至善”,划定在身心两个方面,这样的“至善”,恐怕未必“至善”!不是狭隘,又是何物?
  第五, 关于心远坚持“人人明明德而止于至善”,我前面已经说过,这样仅仅明德就能“止于至善”,实在幼稚。不见天地之大、不知人世百态,尚且不能自省,恐怕已经无药可救了吧。
  3.心远地自偏(115941557) 2014年3月18日:下面的两节,再分明阐述明明德止于至善和新民止于至善,这样,本章三节,就把止于至善的内涵讲得透切了。其中,第三节,还讲,怎样才能做到‘明明德而止于至善’,在‘道学、自修’也。
  河南帝师先生说:《大学》的“止于至善”,出自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很明显,“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者是前后排列的并列关系。不存在任何上下从属关系。我不知道你为何一定要规定“止于至善”只限于“明明德”和“新民”两个狭隘范围,并说这样“就把止于至善的内涵讲得透切了”,并说“‘明明德而止于至善’,在‘到学、自修’也”,我觉得这纯粹是师心自用、胡说八道。
  我再重复一下,《大学》原文的“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者是前后排列的并列关系,充其量,是先后递进关系。要把“止于至善”,规定在一个既定的氛围内,或者说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必须要这样做只有一个理由:符合先后主次关系。而,你说理解“止于至善”,并没有任何行迹表露这一层关系。
  心远回复:
  其一,刘先生前面说‘很明显,“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者是前后排列的并列关系。不存在任何上下从属关系’,后面又说‘三者是前后排列的并列关系,充其量,是先后递进关系’。这就把《大学》之主旨,一个完整的中心思想,割裂成三个相关性不大的主题了,这就是刘同学弊病之根源所在。前面说了,刘先生既然承认‘《大学》内容,是一个整体,有它自己的逻辑关系,这是一定的。’然而在解析之时,各章各句却各自为政而解得支离破碎,可见未得其要。而且前后自相矛盾,可见文本下的功夫不足,却喜欢‘师心自用、胡说八道’。其二,‘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这是‘曾子’引诗为证。朱子曰:‘引诗而释之,以明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道学自修,言其所以得之之由。’朱子深得其旨。刘同学既不识诗旨,又未明经义,已经师心乱用、胡说九道了。
  河南帝师先生再复:第一,刘某确实认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者是前后排列的并列关系。不存在任何上下从属关系、‘充其量,是先后递进关系’。心远同学,如何就认为这是“这就把《大学》之主旨,一个完整的中心思想,割裂成三个相关性不大的主题了”,《大学》一书的完整中心思想,你的理解就一定正确吗?即便程朱再世,他们也未必敢如此师心自用,心远同学你为何就敢呢?刘某的解释,尚未完结,而心远同学在刘某讲到第三章的时候,就跑来急于用自己一家之说,来对刘某横加指责,如果心远同学能讲的深刻而完满,刘某自当听从,心远同学在自己尚且不能明白的情况下,搬来朱子助阵,休以为刘某会惧怕你们二人!
  第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句,形容学道、表示躬醒。不惟动之于心,而且动之于手。朱子所言,为宋人流弊,心远同学,应知“学而无思,则妄;思而不学,则殆”,心远同学,你妄了吧?
  4.心远地自偏(115941557) 2014年3月18日:真正探讨,其一是立足于文本,在文本解析还不清楚的情况下,不急于过度发挥,因为这样容易师心自是,不再是表述圣贤的思想,而是在胡乱的发挥自己的看法,这不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其二,在文本解析清楚的情况下,再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做引申发挥,或企业或单位或家庭等等,这样才能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应当知道,这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讲述一个完整的思想,不能割裂开来理解,那样是支离破碎。而是应当一以贯之,完整表述它的中心思想。
  河南帝师先生说:我认为真正探讨,要获得其本义,和你不同,或者说仅仅只“立足于文本”是不够的。我认为,第一,真正探讨,不仅仅要“立足于文本”,更需要有更多的认真、贴切“佐证”和“依据”;第二,真正探讨,不仅仅要“立足于文本”,更需要有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不随意遵从前人、修改前人;第三真正探讨,不仅仅要“立足于文本”,更需要有和撰著者堪齐的格局和境界,这样才不至于坐井观天,师心自用。
  至于变通为用、完整理解,我认为自不是逞一时口词所能体现出来的,用你我的作为、修为来体现吧。
  心远回复:其一,刘先生说[第一,真正探讨,不仅仅要“立足于文本”,更需要有更多的认真、贴切“佐证”和“依据”;]这些佐证、依据,其实都是解析文本的一部分,刘同学又犯了割裂的老毛病了。而且,刘同学所言,却是最缺乏佐证和依据的,基本上就是自己的胡乱想像,然后又急功近利地联系到商业上去。这是其根本弊端之二。其二,刘同学说‘第二,真正探讨,不仅仅要“立足于文本”,更需要有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不随意遵从前人、修改前人;’不传承是无源之水,不开新是枯朽之木。这里再次显露了刘同学的师心自是而又缺乏佐证的依据。其二,刘同学说‘第三真正探讨,不仅仅要“立足于文本”,更需要有和撰著者堪齐的格局和境界,这样才不至于坐井观天,师心自用。’刘同学文本解读既失,还没学走路便想跑,这回不止想跑,还想飞了。‘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刘同学何不静下心来,再刻苦研习,也就不至于大话连篇了。其三,‘用你我的作为、修为来体现吧’,行有不行,反求诸己,而不是急着和人家比。若能少些功利,多些明达,自不至于此。建议去掉‘帝师’二字,喜好大帽子非谦谦君子也!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刘同学可不慎乎?!!
  河南帝师先生再复:
  第一,心远同学,你说错了。佐证、依据,其实都一定不是解析文本的一部分!因为我们读书,维学致用。年代更替,山河不变。我们何必要拘泥于解析所谓“文本”? 我们要探究的乃是文本之中,所包含的大道而已。刘某之佐证和依据,既是眼前之山河,民众之疾苦。蠢材与竖儒之言,尚不能入刘某之眼。倒是想问:心远同学,除了往昔的糟粕之外,你的佐证和依据,何在?你的良知、悟性,都有哪些呢?第二,要传承,是传承其核心信仰,而不是传承其弊病糟粕;要创新,是创新其格局境界,而不是创新其麻木心态。心远同学,你的传承与创新,除了自以为是和盲目照搬之外,尚用心于何处呢?第三,心远同学,所谓妄自菲薄,便是说你呢。如果你,能心怀天下,用心格物。即便尧舜再世,也自当仁不让。俗话说:龙行一步,鳖爬十年。即便刘某身世布衣,岂能是尔等所能逆料的? 至于‘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俗哩,刘某早年既已烂熟,因此而自甘寂寞三十余载,至07年,才来到郑州。如果定要说刘某有些许大话,刘某也是有言此大话的资本,请问心远同学,除了迂腐短见之外,你尚有何高论?
  第四,“帝师”二字,其义为何?心远同学,尚需要刘某教你否?前人有言:战国时代,仅剩下七个大诸侯国和少数几个小诸侯国。百姓渴求和平,万民献计献策,中国士族阶层崭露头角,不断献上治国方略,成为“万民师”、“帝王师” ,从而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刘某,以天下为己任,博通经史。研天下人不敢研之救市奇策,说天下人所未说之人世至理。为复兴中华文化、中原文化计,抛砖引玉,称为“帝师”先生,又有何妨?岂能在这中华文化沦绝之时、天下苍生艰难求存之际,都向心远同学这样,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才是明智、才是明达的吗?西人说:在人类重大历史机遇面前,一个勇敢的愚者,也抵得上一万个拥有智慧的懦夫。心远同学,请你思量。
  备注:河南帝师先生3群(群号:197969418)。欢迎喜爱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朋友,加群。
  每周三,我们在郑州经三路丰产路财富广场3#楼17楼卡耐基教室,讲授《国学的生活智慧--解析<增广贤文> 》完全公益,敬请广大国学爱好者光临指导!
  怎样联系我们?
  君实理想*刘春雷(河南帝师先生)
  qq:476326016 手机:13298305195
  有志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科技探索者论坛

GMT+8, 2024-11-21 19:38 , Processed in 0.0324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