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开始追求放贷速度 线上模式终被偏爱?
搜狐科技文/杨舒芳考拉君最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P2P开始追求速度了,更具体的说是放贷速度。
比如最近开了发布会的51信用卡,从一个工具发展到金融平台后,借势又推出了小时贷,即一小时内保证用户收到审核结果。
再往前翻,宜信旗下的宜人贷在去年年底也推出了一个极速模式,针对白领人群,只需要用户授权三项信息,据说10分钟可以完成审批。10分钟,意味着需要很强的线上审核能力。
51信用卡本来就是线上来的,靠早期做信用卡管理积累了一堆用户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等信贷数据。宜人贷可是宜信旗下的,行业内早期对P2P的模式分类中,宜信是作为线下模式的典型代表,被探讨至今的。线下的其中一个意思是,审核是在线下进行的,相比线上更为严谨,也更为耗时。
所以,背靠有庞大线下体系的宜信,宜人贷却开始追求放贷速度,这是个什么概念?
考拉君在宜人贷官网查看了现在的三类投资标的,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事情。以前是其主营业务的理财服务类产品,已经被放置于我要出借中的第二类。位于第一类的是精英标,基本是个人消费借款产品,也是真正意义上所谓的P2P。据偶所知,精英标的申请来源也是线上。
这又是什么意思捏?反正在考拉君看来,这多多少少是一种重点转变的意思,毕竟不管谁打开官网找标的,第一眼看到的应该都是位于首位的产品吧。当然偶不能排除某些阅读习惯比较特别的同学……
由此看出,宜信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战略部署,似乎也在赶O2O的时髦,逐渐从线下开始转移部分重心。
不少行业人士对2015年的认知都是,这是P2P洗牌的一年。而P2P们对线上逐步增加的重视程度,不可不视为在为这场大浪淘沙做准备。
之前一次采访中一位大佬曾告诉考拉君,他认为在P2P行业,最有未来的方式是,点对点的个人小额借贷规模化,而不是现在很多公司赖以生存的,动辄几百几千万的企业借款。
这里面主要是两个逻辑。
一是从需求上来看,消费信贷是目前的一个热点。阿里推出花呗和借呗,京东推出白条,再加上很被资本看好的分期乐等校园分期,以及各个商业银行所售的分期产品,都在阐述一个现象,消费信贷这个市场,远没有到红海的程度。而随着90后开始主宰世界,选择提前消费来享受生活的理念接受度在大大提高。
二是从违约成本上来看,个人信贷也优于企业级借款。不管是红岭创投两次爆出的坏账,还是因拒绝刚兑变得萧条的贷帮网,踩雷的点都在于企业借款。一众跑路的P2P,除了本身涉嫌诈骗的平台外,不少也是由于坏账太多。而个人信贷也刚好相反,单笔金额较小,即使出现违约,也在可控范围之内。更何况对借款人来说,为了这一点钱选择违约,实际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要高得多。
从原因上来看,P2P线上化改良的客观条件相比之前也确实好了很多。
1.数据逐步丰富。这必须算作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带来的红利,各种电商、金融、生活服务以及社交数据,相比一两年前都有很大的改变。忍不住开下脑洞,打车数据其实是对用户信用的一个大考,尤其是在帝都堵车的时段,地图上显示200m的车程可能要等十分钟,如果你从未因此取消订单,那P2P可能会很爱你的。
2.征信工作逐步放开。众所周知的P2P一大痛是没有接入央行的征信体系,而且,央行的目前征信覆盖率可能也不能完全服务P2P的目标客户群。不过,随着征信体系的逐渐放开,这个问题可能不会困扰太久了。比如蚂蚁金服推出的芝麻分,已经开始应用于借呗的申请。根据阿里系一贯的平台思想,相比芝麻分日后会成为不少P2P的小手册。
3.风控模型不断完善。这其实是上一条的姊妹篇,由于此前的征信缺失,P2P们不得不自行寻找搭建风控模型。一向坚持做线上的拍拍贷上月发布了其颇为得意的魔镜系统,称可以较好的进行风险评估,并能弥补很多线下审核的问题。真是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啊,这才是妥妥的自我升级。
总结一下,随着P2P们开始转变思路,去追求个人消费信贷这种蝇头小利的时候,赚钱的秘诀就是规模化。而规模化的前提就是,提高效率,这势必要求整个流程更多的趋于线上化和结构化,用不断矫正完善的模型去验证风险。速度决定规模,规模决定利益和地位。
页:
[1]